太极拳十大文化元素--余功保先生访谈录 |
思成 北京陈式太极拳网 2009-1-9 16:24:00 |
太极拳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这已成为全世界的共识。许多人在练习太极拳的过程中,不仅直接受益于她的健身功能,而且注意体验、感受其中蕴含的文化内涵,太极拳的文化研究逐渐引起许多专家、学者的重视,尤其在国际性的文化交流中,已逐渐成为一个文化热点。如何看待太极拳的文化属性?记者就问题采访了太极拳研究专家余功保先生。余功保先生是世界上第一本太极拳辞典的作者。
序:文化太极拳
记者:太极拳作为发源于中国的一个运动项目,在国际上已经有很大的影响,这种影响一方面是体育上的,是健身上的,而另一方面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文化上的因素。现在很多学者呼吁要加强太极拳的文化研究,我看过您以前发表的一篇文章,明确提出太极拳“是一种文化形态”,您能否具体解释一下?
余功保: 我们现在提到太极拳首先的概念她是一种武术,一个拳种,这是对的,是基础。任何事情的存在要有一个寄生的载体,武术就是太极拳的生存平台,但不是全部。说太极拳是一种文化形态,是指太极拳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就是一种运动的方式,以形体的运动表达、阐述、张扬了一种文化的精神,就是中国古人对于生命、对于自然、对于平衡、发展的理解,或者说是表达了中国古化的人文情怀。我还说过太极拳是“形践了的中国文化”,就是以一种活的、实践化的“清明上河图”。太极拳从里到外,处处都洋溢着文化的芳香,如果说太极拳是一瓶酒,肢体的外形动作只不过是酒瓶,内盛的佳酿则是文化。
记者:文化总是比较抽象的,太极拳给人的感觉比较实,因为她有实用性的一面,这种“虚”、“实”之间会不会有冲突呢?
余功保:虚与实是相对的,也是不断变化的。一种理论本身是“虚”的,但一旦由一种实践活动将这一理论贯彻了、完成了,这种理论也就变实了。太极拳的文化属性是贯穿于她的动作、她的技术、她的练习方法中的,是“虚实结合”的。她的“虚”是有机地依托在“实”之中的。从另一个角度,你也可以用“虚”的眼光看待太极拳的“实”,即从另外的角度,从文化的角度看待太极拳的动作、技术。不同的人可以有不同的审视目光,你可以将太极拳看做一项体育运动,一种特殊的体操,也可以看作是一种康复手段、 一种竞赛方式,还可以将她看作是一种符号。舞蹈就有“符号”之说。太极拳是生命的舞蹈,太极拳的动作除了有很强的技击、健身上的实用价值外,你可以体会到一种生存的境界,一些情绪,一些理念,这就是太极拳的文化感。很多外国人理解中国文化有一定的难度,甚至隔膜,但通过练习太极拳就容易理解了,隔膜一定程度地消除了。
记者:太极拳的文化性应是多方面的,你觉得那些元素更突出一些?
余功保:太极拳的文化是一个体系,是不能割裂的,但可以从很多角度去认识。研究太极拳文化是一个系统工程,我觉得可以重点从太极拳的社会性、太极拳与哲学、军事、艺术、文学、医学、宗教、民俗、伦理、科学等方面去把握。
一、太极拳的社会性
记者:能否具体谈谈太极拳的文化元素?
余功保:太极拳的文化性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她的社会性。太极拳不仅仅属于武术,社会性的内涵更加广泛和深入。我认为太极拳从深层上讲是提示人的一种生命状态,这种生命状态是综合性的因素合成,是社会性的。武术是她重要的催化剂。“状态”是个完整的东西,是内外合一的,是精神和形体的融合,太极拳在这一点上是个典范,她强调形神合一,要练动作,练内功,练感觉,练精神。更重要的是她把这些“状态”推广延伸到社会生活的很多方面,与许多社会因素相关联,这就是她的社会性,也是开放性。有很多外国人说通过练习太极拳认识了很多行为规范、修身养性的原则等,也是这方面的作用。
记者: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武术原始的功能已经没有以前那么突出了,认识这种社会性在当今时代似乎更有意义。
余功保:这就是要从社会的角度全面认识太极拳的价值、功能。谈太极拳不能不谈技击、养生,否则就失去了特性,没有特性的东西是没有长久生命力的。但如果只谈技击、养生就狭隘了一些。中国武术协会主席李杰先生曾提出一个论点,“太极拳是西方人了解中国的一个媒介”,这就是从文化的高度去看待太极拳,而且这种观点也正在被实践证明着。太极拳的许多社会价值,如修身、怡情作用,娱乐、表演功能也在更广泛的范围被接受。近些年一些群众性的集体练太极拳活动作为一种健康锻炼方式深受欢迎,也是其社会功能的一种综合表现。据悉,中国武术协会还将加强太极拳集体项目的一种综合表现。据悉,中国武术协会还将加强太极拳集体项目的活动规则、程序等方面的研究,甚至纳入比赛体系,这也是突出其社会功能。
二、太极拳的哲学性
记者:很多人在刚刚接触太极拳时一个突出的印象就是她充满了哲理性,这是不是她的一个文化元素?
余功保:哲学是太极拳身上最深的“印痕”之一,因此也有人将她称为“哲拳”。从技术上来看,太极拳处理的是一对对的矛盾元素,如内外、开合、攻防、练养等等,统称为“阴阳”,太极拳的运动规律就是阴阳的变化法则。太极拳的运动规律就是阴阳的变化法则。太极拳的产生就带有革命性的思辨色彩,她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具有一定的“反叛性”,对传统武术的某些特性的“反叛”。“反者,道之动”,相对于她以前的武术,她更强调“立”的成分,而不是“破”;更强调“柔”的成分,而不是“直”。这说明她更注重了方法以及对方法的研究,以期达到更好的效果,更注重了思考和体悟。这是太极拳大的哲学背景。
记者:在很多太极拳论中涉及了很多的古典哲学名词术语和观点,这使得太极拳理论好像显得深刻了。
余功保:太极拳直接、大胆、毫不掩饰地从中国古典哲学中汲取养料,并全面移植哲学论点。这里有两个条件,一是中国古典哲学本身就是研究人与自然的和谐,研究阴阳对立统一发展,变化关系,是一种系统化、整体化的研究视角,这与太极拳的生命升华理念相统一,有移植的基础。二是武术家们在移植过程中进行了“选种”和“培植”的程序,把那些具有实际意义的内容加以适当定位和对应,与实践结合起来,去除虚无缥缈的“玄论”,完成从“哲理”到“拳理”的过渡。最后形成了每招每式都有哲学依据,而每一拳论的哲学含义在动作中又有了落实。我们读一些拳论,比如陈鑫的“盈虚有象,出入无方,神以知来,智以藏往。宾主分明,中道皇皇,经权互用,补短截长”。你很难说她是单纯的拳论或哲学语言,实际上她是两者的有机结合。如果练习太极拳不去体会这些智慧的内涵,就是一个很大的遗憾。
三、太极拳的艺术性
记者:太极拳有没有艺术性?好像过去在武术界有些人比较反对提武术的艺术性,认为那样就把武术的技击功能削弱了,走偏了。
余功保:艺术的含义很广,有人认为战争也是艺术,称为“战争艺术”,战场上千军万马的布阵也是艺术创作,当然战争的最根本点应是智能、体能的综合体。这也就是为什么和平时期世界各类搏击术很发达的原因。太极拳除了在搏击上的艺术性外,比如说她的“以柔克刚”、“引进落空”、“四两拨千斤”、“随曲就伸”的成功运用,就是艺术实践活动,能给人以巨大的美感。她还有很多艺术的因素。
记者:比如说她就有观赏价值,各种流派的太极拳练好了就很赏心悦目。我看过一次太极拳综合表演节目,确实像艺术会演。
余功保:所以有的西方人把太极拳叫做“东方芭蕾”。太极拳的艺术性集中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她本身具有艺术表现力。看好的太极拳演练可以受到感染,觉得架式优美、造型生动,还可以感觉内在的向上的激情、健康的生活信念,对大自然的热爱,对人的尊重、宽容等。而练习太极拳的人如果沉浸其中,也有进行艺术创作的体会。太极拳的艺术性一方面是造型上的,还有精神愉悦层面上的。有一位艺术家朋友曾对我说,“我每次练完一套太极拳就好像完成 一次艺术创作”,这种感觉确实是切身体验。第二是太极拳提供了很多其他艺术门类可以借鉴的元素,她的理论,技术、美学架构都是可供借鉴的题材。她对于节奏的处理、对于人的内在潜力的挖掘,都有很强的艺术创作、发挥的空间。
记者:这样说来,太极拳可算上是一种综合艺术了。
余功保:对。你很难把她看成是一种舞蹈,尽管她有造型的成分; 一种音乐,尽管她很讲究节奏,或其他什么。太极拳的艺术性上还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她与中国传统艺术的关系。中国艺术是讲究意境的,很多艺术品种的意境也正是太极拳的意境,在一些具体方法上甚至要求一致。这是中国文化“内向交流”的很神奇的一点。比如中国画,讲究立体,讲究“顾盼”,要“呼应”,这在太极拳套路中也有明显的体现。太极拳要含蓄,要“折叠”,这与作画的方法也一致。书法中的中锋,藏锋,绵裹铁的笔法,章法中的“疏密有致”,在太极拳要领中你都可以真切感觉到。在这里我举一个小例子,把五种太极拳流派与五种书法流派作一不精确的对比研究,如陈式太极拳与狂草的起伏跌宕,杨式太极拳与楷书的工整舒展,吴式太极拳与行书的流畅、书卷气,武式太极拳与篆书的严谨与雅致,孙式太极拳与隶书的开合有度和八面呼应,如果仔细体味,我们可以发现这两种艺术形式内在的节奏、章法、布局上从形式到内涵上的相同性,只不过一个是二维,一个是三维。这里并不是将他们作以简单意义上的类比或生硬的对套,而是说明在追求风格上的趋同性,因为源于共同的文化根基。
四、太极拳的医学性
记者:太极拳能健身,有助于康复,这是人所共识。她的养生原则是来源于中国传统文化,这是否就是您认为医学性也是她的文化性的原因呢?
余功保:太极拳与中医在理法上是合一的。与现代医学也不矛盾。“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这个功既是技击的基本功,也是养生的内功,武术界是很重视“武医结合”的,就是说,一个优秀的武术家一定要懂医,要会养。太极拳吸收、融合了中国古代很多种养生术,如导引,吐纳,她的动作很多就是导引动作,在呼吸上也有很多调节的办法。《庄子》所述“熊经鸟申”的仿生导引,用来描述太极拳也很到位。老子的“致虚极,守静笃”,“专气致柔”,都应用到了太极拳的“无极桩”行拳顺息中。很多太极拳家懂医,甚至是医学家,也有很多医学家研究太极拳,这很大程度上有一种自然过渡的成分,就是在理论、方法的相同,自然就有了沟通。现在一些医院、康复院、疗养所把太极拳作为辅助医疗手段,是古为今用的好的例子。但在实际应用中也要注意方法,注意对症。
记者:是不是方法不对头,也收不到预期效果?
余功保:这是个不容回避的问题,不是你一练太极拳就万事大吉,这不是科学的态度。如果练习不正确,就肯定难以收到好的效果。因此我们提倡科学地习练太极拳。我们对传统太极拳养生文化的挖掘上要注意去伪存真。中国古代的养生术有很多好的财富,也有一些故弄玄虚、蒙人的东西。比如有的人强调“炼丹”,有的把五行和八卦与人体简单、生硬地对照等,这是需要甄别的。我们太极拳练习者要练好太极拳也要学习一些医学特别是中医学知识,如经络理论、阴阳理论等,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政府对太极拳发展很重视,进行了许多研究工作,使太极拳大大净化,在规范性、科学性上大为增强。
五、太极拳与军事
记者:您也反复强调了太极拳是一种武术拳种,在古代“武”与军事息息相关,太极拳的军事元素还是很突出的。
余功保:太极拳和军事的关系是天然的。这从现存的史科中也能清晰地反映这一点。戚继光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尽管目前太极拳的起源关系仍是需进一步研究的课题,但戚继光所著《纪效新书》中《拳经捷要篇》所载的拳法与太极拳有着密切的关联,从动作形态和名称上都体现出来。而该书是戚继光练兵用武的精华总结。古代的军事家运用太极拳等武术直接训练士兵的个体技击素质,另外将拳法中的对抗思想也注入兵法中。
记者:近现代似乎也有很多军事家注重引入武术到军队中。而太极拳的技战术还受到推崇。
余功保:从某种程度上说,太极拳论与兵法理论相同。在结构上看,太极拳理论在整个拳学体系中占比重最大,比任何一个拳种都多,既有战术上的,也有战略上的。太极拳讲听劲,王宗岳说“人不知我,我独知人”,就是兵法所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就是兵法所讲“能而不示之远,远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与太极拳论中讲“神以知来,智以藏往”同出一辙;太极拳论中阐述的“静中触动动就静,因敌变化示神奇”,就是兵法中“因敌而致胜”观点的展开。凡此种种,我们可以找出万千的对应。我们如果把孙子兵法和太极拳论作仔细的对比,可以看出惊人的一致。我仔细研究了许多太极拳家的拳论,可以说每一篇经典拳论,就是一篇兵法,因此我认为现代的军事家们应该研究一下太极拳。
六、太极拳与宗教
记者:中国古代的宗教主要是儒、释、道三家,他们对太极拳的影响主要有哪些呢?
余功保:中国古代宗教对太极拳的影响是间接的,至今没有宗教与太极拳直接关系的史料证明,尽管有些传说,如太极拳最初由张三丰从少林寺中悟得等,但缺乏有力佐证。但古代宗教思想的痕迹还是有的。佛教传于印度,但到了中土进行了适应性改造,禅宗就是典型。禅宗对少林拳影响较大,所谓“拳禅如一”,少林拳应该也对太极拳的发展成熟起到一定借鉴作用,早期的太极拳也有很多刚猛的成分。道教比较多地涉及到养生,它的一些关于练养的学说也得到一些太极拳家的研究,其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认知在太极拳中也有所启发。儒学思想在伦理上的影响比较大些,在练拳规范上也有一些痕迹,如“立身中正”,“不偏不倚”,有一定的儒学色彩。
记者:宗教的影响有没有副作用呢?
余功保:研究太极拳与宗教的关系应该放在武术和宗教相互关系的大背景下看更完整一些。客观地讲宗教对武术影响的副作用还是有一些的。如一些宗教教义在武术中有些渗透,有些人借宗教渲染武术的神秘,历史上也有些宗教组织借武术与其门派、教规相联系,扩大武术的宗派观念,搞一些神化活动等。这是我们在继承传统武术时应注意的。总的来说,武术和太极拳的关系是个复杂的问题,应用唯物主义的、科学的观点来对待。
七、太极拳与文学
记者:太极拳的文化气息很浓郁,有的拳论本身好像就是优美文学作品。这是不是也体现了太极拳的文学性?
余功保:“文为心声”,文学的作用在于发现和发掘,她应该对关于人的大的主题和细微的体验有足够的热情。太极拳在三方面给文学提供了足够的物质和精神载体,一是关于自身的体验,特别是关于健康状态,二是关于社会的体验,三是关于自然的体验。你所说的表现体式上的文学化也是显而易见的。实际上很多拳论是非常中国化的文学,有的是很精致的古体散文,有的甚至是典型的骈文或律诗。读来朗朗上口,引导你自觉进入意境。
记者:意境往往很难把握。
余功保:文学的意境就是人生的境界。王国维先生曾用诗化的方式来描绘学问的境界就是一例。其实我们研究中国古代文学,其中的很多意境在太极拳的功夫境界中有很别致的休现。古诗词中有些是对武术的直接描述,直抒胸臆。即使是一些山水风光之作,也能在意境上统一,如“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与“如风似闭”在空间、时间展开上的一致;“无边落木潇潇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与“掩手肱捶”在气势起承转合上的协同;“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与太极拳发劲在气势、节奏上的合一等,无不精妙,殊途同归。
记者:太极拳题材好像也是文学创作的一个对象。
余功保:这方面就更加通俗和普及了。中国古典文学很大一部分是“武”的文学,四大名著中的三部直接与武的题材有关。自太极拳产生以后,出现了大量直接以太极拳为题材的文学作品,包括大量近现代的影视作品。太极拳的家喻户晓与这些文学作品的广泛传播有很大关系。如果你有心统计,你会发现金庸小说中引用太极拳的拳学招势、境界、理法概念最多。太极拳题材的文学创作还有很大空间可供挖掘。现在越来越多的武术影视片以太极拳为背景,而武术影视片是几十年常盛不衰的卖座题材。我还注意到,在近几年的一些好莱坞主流大片中,也越来越多地出现了太极拳的内容。这说明太极拳的认同程度很高。
八、太极拳的伦理性
记者:伦理是一种社会规范,大家共同遵守的原理,太极拳中的伦理观应符合中国社会的价值体系,您觉得太极拳的伦理观有什么特点呢?
余功保:有的文化学者将伦理看作是一种“隐秩序”,具有一定的价值趋向。太极拳的伦理观主要还是受儒家的影响比较大。这其中有几方面比较突出。一是重“德”,儒家主张“万物以德为生”,太极拳中“德”具体就是讲武德,练拳者自身要十分讲究修养,武德不好功技再高也不能算作优秀武术家,武德不好甚至难以练成或学到上乘太极拳功夫。二是讲“仁”,这是针对他人的,是关于拳的使用规则,不举无名之兵,不逞匹夫之勇,以静制动,后发制人。三是讲“礼”,这是指拳术的运用程序,练拳人之间互相尊重,“敬人者人恒敬之”,尊敬师长,尊敬拳友。练拳及为修身,要恭谦有礼,不好勇斗狠,虚怀若谷。随着太极拳功夫的增长,自身的品行也不断提高,练到后来,返朴归真,一派天然。
记者:这么说太极拳的伦理主要是人生修养上的?
余功保:不完全是这样,还包含一定的技术因素。太极拳有“拳如人”的特点,如同一个画家的风格一样,有个性化的色彩,不同的流派就是不同的个性化,同一流派每个拳家的特征也不完全相同,这与拳家个人秉性、气质有关。与技术因素也有关,互相影响。如太极拳的“立身中正”,既是伦理观,也具有伦理要求和技术规范的双重性。这种统一显示了太极拳人性化的色彩。
记者:看来伦理在太极拳中不是一个空洞的说教。
余功保:空洞的说教不会水乳交融到技术中。太极拳伦理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她的乐观向上、积极进取、自强不息。认为生命来自自然,就要顺应自然,发展、强盛,这是对生命的尊崇。
九、太极拳与民俗
记者:在中国武术中有一些拳种包含有很丰富的民俗特征,一些民族武术项目更是如此,太极拳这方面的特点好像不明显?
余功保:太极拳最大的民俗特点是她的民族性。太极拳在传播上打破了单一的地域性。在全国各地均衡发展,一些拳种还有强烈的地域色彩,因此地域民俗的成分也就更大。太极拳的民俗特征则具有中华文明的广泛性。“中国”的标识更重些。她的结构上是开放的,从一开始就是,才有各种流派的形成,一个拳种中有这么多的著名拳师、有影响的流派的不多见。
记者:有没有一些具体表现呢?
余功保:也还是有的。比如说太极拳的一些动作,不论是从文字记载上考证还是从一些文物图片上看,与一些古代的图腾、祭祀有些渊源关系。而太极拳动作在京剧等地方戏剧、杂技舞台上的应用也与民俗融合一体。
十、太极拳的娱乐性
记者:在现代武术界流行一种说法,就是把武术的功能概括为“防身、强身、修身”三大作用,太极拳是不是这样?
余功保:基本上可以这样说,我觉得在现代社会里有一个贯穿这三方面的因素就是“娱乐”。对此我们应有足够重视,要理直气壮地对待这一问题,武术包括太极拳不应是沉重的东西。我最近看了一本书,它讲一个观点,认为现代社会一切有发展的企业经济项目、文化项目都应有娱乐性,称为“娱乐经济”。发展太极拳不应忽视其娱乐作用。
记者:就是说要高高兴兴练太极拳。
余功保:可以高高兴兴地练,也可以高高兴兴地看。太极拳具备多种娱乐元素,比如技击上,太极推手就是深受群众喜爱的形式,圆转走化中蕴含无穷乐趣。太极拳套路配上音乐,就可以视觉、听觉、生理、心理上的多重享受。当然这里有个适宜的问题。最近有两个例子使我很感兴趣,一个是我看到一部美国惊险电影,在其中一场紧张的街头追击中,突然有意识地插段太极拳集体练习镜头,使紧张的节奏骤然变调,并有文化差异感,产生了一定的喜剧效果。另一个是一位世界著名摇滚歌星在亚洲一个国家演出时,专门邀请一位中国著名太极拳老师教他打太极拳。之后,他在本人的摇滚演唱会中,特意表演太极拳,以“静”衬“动”,“东”、“西”合壁,效果奇佳。为此我倒有个想法,能否使太极拳成为新世纪的一种时尚运动,使大量的年轻人学习她?这大概一定程度上也要看我们对太极拳娱乐功能的挖掘了。
|
|
|
|
搜索标签:太极拳 文化元素 余功保 访谈录 |
|
|
|
|
|
|